澳门十大赌博正规官网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

发布日期:2013-09-12    作者:     来源:    

周向军 赵秀丽 刘佳
[内容提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共同主张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运用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必然要求。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要做到:用科学的态度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把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紧密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科学 结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这些重要意义,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尽管这方面的认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比较起来看,现在更为重要也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诚然,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但是,无论怎样,从根本上说,做到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我们的看法。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要着眼于事物的特点。按照这一要求,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而且应当着眼于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发展观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首要的特点是它的科学性。这样说的主要理由,一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首先,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并在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既艰苦奋斗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艰辛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正确判断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把总结历史经验同总结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1]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作了大跨度的回顾总结,提出了“十个结合”。[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 其次,它是在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些国家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处理好财富增多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导致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有的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实行多党制、私有化,经济上依附于西方跨国公司,政党争斗不断,政局长期动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倒退。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社会公平随着社会财富增加得到更好实现的发展,应该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担负着增加社会财富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3]世界各国发展实践及其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实践依据。二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坚持和发展以往科学理论成果和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深入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科学发展观就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三,科学发展观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为例。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联系,但又有严格的区分,克服了后者的历史局限性。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权、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追求,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同时,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4]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科学发展观及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又抛弃了传统文化中落后非科学的东西,这就是他的科学性得以进一步彰显。三是因为,就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内容来说,它本质上解释的是规律,是关于规律的体系。它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客观上要求人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学习贯彻待它。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共同主张的必然要求。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一以贯之的共同主张。就马克思来说,他历来主张自己的学说是科学,要求人们科学地对待它,特别反对把他的学说当做教条。为了反对哪些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5]庸俗化还自称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马克思明确提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也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6]列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7]“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1)历史地,(2)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3)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8]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他还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9]毛泽东曾多次批评一些人,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本身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他提出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0]。他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认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1]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12]他要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把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思想联系起来理解和把握;不能够只从个词句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而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就一个领域、一个方面的问题来说,也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他主张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 “我们要恢复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以至还要发展毛泽东思想。”[13]“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要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好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4]他重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认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5]江泽民在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对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明确地提出了一些要求。他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要求,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16]他提出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的要求,即“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17][18]他提出实现思想认识上的“三个解放”的要求,即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1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更是强调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2003年,他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具体提出了“三结合”的要求,即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20]。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强调,“要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帮助人们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关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具有普遍的意义。能否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检验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它像对待其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一样,也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运用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必然要求。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正是由于我们确立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有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断提出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才有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功。相反,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切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词句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想用马克思主义当时讲的具体办法,来解决我们当前的所有问题;用空洞的革命词句、僵化的个别结论来剪裁丰富多彩的生活、审视复杂多变的实践、评价生动发展的理论,势必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否定。这样做,实践已经证明是有害、行不通的。这样一条宝贵的经验,要求我们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对它采取科学的态度。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至少以下几个方面是首先应当注意并做好的。
第一,用科学的态度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历史地把握科学发展观。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们的一脉相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上的一脉相承;而它们的与时俱进,也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实现的与时俱进。“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在认识上不可偏废。任何割裂的、对立的、片面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思想为例。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只不过在不同时期由于发展任务不同而各有侧重。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就不能只讲发展、创新,不讲坚持、继承;更不能将不同阶段的发展思想作简单对比,甚至用后一种理论来否定前一种理论、用贬低前一种理论来抬高后一种理论。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把它们作为整体统一起来学习、理解和把握,既要讲发展、创新,又要讲坚持、继承。其次,要全面、系统地看待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防止和克服学习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浅尝辄止、断章取义、割裂肢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表面化、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最后,要用发展的观点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也是发展的。它是在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会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但是,决不能把它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用静止的观点看待它,把它视为绝对整理的体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第二,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就在于学与用的有机结合。要通过抓好这种结合,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转化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体现到各自的行动中去,成为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这里,要特别防止和反对口头上科学发展观、文件上写科学发展观,会议上讨论科学发展观,而在实际行动上却偏离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和态度。
第三,要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则是坚持的灵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必须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如何解决好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协调发展,如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如何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回答和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在这里,要特别注意防止思想僵化、对科学发展观只讲坚持,不讲发展的做法和倾向。
第四,要把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既要对事也要对人。对事,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对人,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如果只对事不对人,或者只对人不对事,都不能真正学习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自觉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清等,原因有很多,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上。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中国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 中国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2] 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页。
[3]中国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页。
[4]中国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8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1页。
[7]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8] 《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页。
[9]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6]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7]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18]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19]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20] 参见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6页。
[2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54页。
Baidu
sogou